财经频道 新闻中心 房产频道 旅游频道 汽车频道 教育频道 科技频道 频道

移动支付方便快捷 隐藏风险值得警惕

2014-04-03 22:22:39      来源:

  新华社记者 段续

  用手机购物、用支付软件交水电费……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手中现金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手机操作和快速的转账交易。然而,作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盈利入口的支付行为,却面临着复杂的安全现状。

  支付不见现金 便捷融入生活

  便捷的移动支付正在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无数在以前看来不可思议的支付场景正在变为现实。北京市民熊途刚刚购买了一台“拉卡拉”,将糖块大小的刷卡器插在手机耳机接口处,还款、交费等繁琐的支付行为在刷卡后即可一气呵成,“方便极了!”

  前段时间“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的快速普及,让叫车、付钱更为方便。“去菜市场都打车了。”长春出租车司机关师傅说,“补贴比花的都多,付钱时还免去找零的麻烦,不用在交接班时发愁零钱不够,交钱时几秒钟搞定。”

  在许多人的手机里,类似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等支付软件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利用它们可以实现声波支付、AA制收款、理财产品购买等一系列常用功能。“有了这些软件我基本上可以抛弃钱包,不用现金!”熊途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熊途一样,尝试着用手机“走遍天下”。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的普及给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便捷支付服务,国内各类商家也在逐步拓展支付渠道,在获得良好收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消费者的线上支付习惯。

  国内著名快捷连锁酒店品牌“七天”推出了微信运营平台,其会员绑定酒店的微信公共账号“七天会”就可便捷地进行订房服务。通过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仅需要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够迅速划转住房消费,全程不见现金踪影。

  业内专家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支付手段给予了互联网企业无数业务拓展机遇,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建立的同时,支付成为重要的盈利入口。

  支付风险犹在 安全不容忽视

  然而,和支付便捷一起出现的交易风险亟须引起重视。

  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要求立即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有关业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业务暂停期间的平稳过渡。

  “支付市场规模巨大,互联网企业不断抢滩争地。”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说,“其中蕴含的风险值得警惕。”

  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最终环节,其风险把控决定了整个产品的风险水平,如果不加以重视,消费者的金融消费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大受追捧,其对应的消费者权益却未得到应有重视,很容易通过支付缺陷让购买者遭受损失。

  “产品收益率含糊不清,许多信息在网页上根本看不出来。”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刘博说,“在购买产品时只需输入支付密码,如果我的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怎么办?”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指出,目前国内与支付、网银、金融证券相关的各类移动应用的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4亿余次,购物及支付类木马往往会伪装成各种不同的应用。

  与此同时,诈骗短信、手机丢失成为移动支付安全的严重威胁之一,二维码木马钓鱼诈骗和电子密码器升级诈骗等则是目前针对移动支付流行的典型网络骗术。

  行业亟待规范 权益保护先行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下发的通知指出,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

  该函同时指出,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表示,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客户端、支付入口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希望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其利益核心点是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主导控制权。

  专家认为,线下支付业务必须遵循有关收单业务管理条例,然而诸如扫码支付、二维码支付的方式将线下交易转变为线上交易,从而规避国家监管和相关管理要求,其中蕴含的风险可能会对现行支付体系造成冲击。

  “除常规防线防范外,还应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健全线上线下支付体系。”丁肇勇说。大量金融创新导致金融产品、支付服务出现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融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付布局一定范围内超出了分业监管范围。

  业内专家认为,相关机构应尽快制定基于“新消法”的消费者金融权益保护细则,将交易规范、线上线下支付模式格式化,推行支付方式的规范化流程和具体要求,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有效保护消费者的金融权益、支付权益。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